▲访谈对象:崔伟[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12月6日,新加坡。下午5时许,新川创新科技园董事会结束,会议结束时间比原计划晚了一些。从会议室走出来,每位董事会成员手里,都拿着一份新川创新科技园2013年推进计划书,这是崔伟团队历时一个月精心准备的。
从去年签约商榷共建模式,到今年共议建设规划与眼下的全球招商,董事会磋商议题之变,恰是新川创新科技园加速推进的缩影。这天的董事会,初步敲定了新川创新科技园明年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启动全球招商”成为商议最多的命题。
新川创新科技园,这个立命于打造“中新合作新范例”的天府新区旗舰项目,也是成都实施“立城优城”战略的龙头项目。同样是12月6日这天,在新川创新科技园所在的天府新区高新片区中和组团,机器轰鸣、塔吊林立,园区内部刚完成了一条新建道路的铺设。
告别沿海高管职务,转到西部的崔伟,把自己接下来的10年与天府新区“捆绑”在了一起,“我们要做的,是要让它成为影响西部下一个10年的力量。”
愿景:让这里成为影响西部的样本
成都日报:能谈谈您对建成“小康成都”的愿景吗?
崔伟:乐其业,安其居。经济、产业的发展能提供稳定充分的就业与收入,即使是最基层的家庭也能获得均衡的医疗、教育资源,这就是我眼里的小康成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实现“两个翻一番”,西部是一个重要变量,而成都的重量,不言而喻。对于小康成都的愿景,可以说是千人有千面,但就我所负责管理运营的新川创新科技园而言,就是能让它成为影响西部下一个10年的样本,让生活在这里的10多万从业者宜业、宜居。
努力: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时间窗
成都日报:您曾说,新川创新科技园赶上了好时机,在天府新区这样一个全新的区域里,您将带领您的团队,怎样完成投资千亿的“拓疆”?
崔伟:的确是这样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到来了,而与上一轮长三角、环渤海获得的发展先机不同,这一次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智体经济为主的产业转移。很明显的,迎接机遇,成都是有备而为的。成都提出“五大兴市战略”,我很认同,任何区域的崛起,交通都必然是先行的规划建设,这是一个无需冗言的公理,“交通先行”战略迎时之需,“产业倍增”、“立城优城”战略则明确了成都融入全球经济、产业链的方式。
新川创新科技园的起步,正好迎逢新一轮发展的时间窗。就在9月,新川创新科技园赴美、新加坡招商效果不错,多家全球知名的“百年老店”表达出了西进的信号,他们知道的成都,有的比我们的对接资料还详细。明年,新川创新科技园的1、2、4组团都将同步开动,起步区的建设在2—3年就初具规模。可以说,一切在稳步推进。
畅想:未来这里产城融合、职住一体
成都日报:对园区而言,新川创新科技园10.34平方公里很大;但把它放在成都、四川地图上,它其实很小,它能为未来发展带来什么?
崔伟:你说得没错。体量的“大”与“小”并不是个衡量。但有一个要素却是确定的,就是这“10.34平方公里”,要构建起一个吸引高端产业来川、聚集产业高端来蓉的磁场,它绝不仅仅只与面积有关。
新川创新科技园定位于打造成为中新未来合作新范例,10.34平方公里、12—15万人就业生活,这样的数据比例,是经过基于“产城一体”理念精准测算而来的,其实是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之下,产业的聚集、交通的流动,会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循环,顺应产业发展逻辑,规避产城分割“空城化”,这里将成为“产城融合、职住一体”理念实践的最领先实验室,我有这个信心。
来源:成都日报
+86 028 8532 2322
marketing@sscip.com.cn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和祥二街505号5G互联科创园E栋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