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LD , IN ONE CITY

重视工作摆位 找准着力重点 加快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

2013-11-19 成都日报

重视工作摆位  找准着力重点  加快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

高度重视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的工作摆位:从国家层面看,新川创新科技园是中新开放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从全省层面看,新川创新科技园是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两个跨越”的重要载体;从我市层面看,新川创新科技园是落实“双核共兴”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新川创新科技园将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引擎、聚集高端产业的新平台、汇聚创新人才的新高地、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城区以及中新互利合作的新标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找准着力重点:一要始终坚持“产城一体”的建设理念,着力打造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园区;二要深入实施“招大引强”的产业战略,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高端化园区;三要切实做强“内生增长”的动力引擎,着力打造引领和带动全市创新发展的创新型园区;四要鲜明确立“孵化催化”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契合企业发展需求、体现国际一流水准的服务型园区。

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涉及面较广,也面临很多具体问题,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形成省市联动、新川合力的工作体系。

本报讯 昨日,市委召开新川创新科技园推进工作座谈会,专题听取园区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强调,要高度重视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的工作摆位,准确把握着力重点,广泛汇聚工作合力,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立足成都、带动全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标志性创新园区。

新川创新科技园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总体规划理念,着力打造一个产业、人文、生态高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示范城。园区规划面积约10.3平方公里,采用七大组团式布局,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环保、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金融、培训八大产业。

会前,黄新初一行实地考察了园区建设情况。目前,园区规划设计顺利开展,集体土地拆迁基本完成,“二横四纵”主干路网加快建设,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呈现出了“推进机制建起来、基础骨架搭起来、人气影响造起来”的可喜局面。

在认真听取高新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工作汇报,并协调解决园区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黄新初围绕新川创新科技园“怎么看”、“怎么建”、“怎么推进”三个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高度重视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的工作摆位,位置“怎么摆”,关键取决于对新川创新科技园的意义“怎么看”。

从国家层面看,新川创新科技园是中新开放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新加坡与我国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有力促进了中新之间的开放合作。新川创新科技园作为新加坡与我国西部地区合作共建的首个园区性项目,标志着中新开放合作实现了由“东”到“西”的拓展深化,为西部地区更加直接地学习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提供了重要窗口。同时,与当年苏州工业园有所不同的是,新川创新科技园采取与新加坡淡马锡等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还承载着探索新的开放合作模式的特殊使命。可以说,新川创新科技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企业合作项目,更是深化中新两国开放合作关系的标志性项目。

从全省层面看,新川创新科技园是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两个跨越”的重要载体。新川创新科技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2万人、总投资100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新的“增长极”、落实省委“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和落实省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示范区”,对推进我省“两个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王东明书记、魏宏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按要求加快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为全省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我市层面看,新川创新科技园是落实“双核共兴”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天府新区是确立成都“双中心”发展格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战略抓手,而新川创新科技园是天府新区建设的龙头项目。抓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就是抓天府新区建设,就是抓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打造。一定要站在这个大局和高度来认识新川创新科技园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奋发有为、务实工作,努力把新川创新科技园打造成为立足成都、带动全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标志性创新园区。

黄新初强调,根据规划,新川创新科技园将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引擎、聚集高端产业的新平台、汇聚创新人才的新高地、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城区以及中新互利合作的新标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找准着力重点。

一要始终坚持“产城一体”的建设理念,着力打造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园区。产业是园区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城市是园区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只有走“产城一体”的发展之路,才能有效避免园区空心化和孤岛化的问题。新川创新科技园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把“产城一体”的理念贯穿于园区规划、建设全过程,大力推行产业复合、规模适度、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确保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相匹配。需要强调的是,“产城一体”并不简单等于“产城一起”。在园区内部,要坚决杜绝“产”“城”无序布局的问题,哪里设工业区、哪里摆商贸区、哪里作生活区,都要根据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合理规划,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共融的组团式功能分区。

二要深入实施“招大引强”的产业战略,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高端化园区。新川创新科技园要建成中西部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世界眼光,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构建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要导向鲜明地狠抓“招大引强”,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等八大重点发展产业,把招商引资的目标锁定在世界顶尖企业、全球各大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上,进一步完善中新公司执委会、项目联席会议等决策协调机制,大力实施联动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加快引进一大批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带动性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不仅要抓招商引资,更要坚持“择商选资”。选择的标准,既包括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环境需求等“硬杠子”,也包括产业前景、品牌形象等“软标准”,坚决把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项目拒之园外,为园区发展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和要素空间。

三要切实做强“内生增长”的动力引擎,着力打造引领和带动全市创新发展的创新型园区。新川创新科技园以“创新”和“科技”命名,凸显了区别于一般园区的鲜明特征,也指明了园区发展的动力来源。一方面,要把“创新体制”作为园区内生增长的重要动力,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依托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大力破除影响园区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在行业准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拿出突破性举措,为园区发展不断积聚和释放改革和制度红利。同时,要把“科技进步”作为园区内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动力,鼓励和争取更多世界知名企业在园区布局研发机构,整合建立开放高效、互联共享的技术平台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攻关和转化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抢占产业链的技术高端和技术链的产业高端。

四要鲜明确立“孵化催化”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契合企业发展需求、体现国际一流水准的服务型园区。入驻新川创新科技园的企业,大多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对园区设施条件、政务服务等有着较高要求。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企业,其孕育的“智慧之蛋”尚未形成生产力,尤其需要园区的孵化和催化,借力完成由“蛋”到“鸡”再到会下“蛋”的“鸡”的成长过程。新川创新科技园要切实转变传统产业园区主要提供物业设施和服务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努力向入驻企业提供包括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在内的一揽子配套服务,努力打造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和遵循国际惯例的政务服务环境,切实增强园区对产业、资本、人才的集聚能力,奠定园区长远发展的坚实支撑。

黄新初强调,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涉及面较广,也面临很多具体问题,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形成省市联动、新川合力的工作体系。一要完善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在领导小组框架内解决问题、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现场办公、每个月听取一次进展汇报。二要明确责任主体。高新区作为项目的承载地,是加快园区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优化区内各种资源,全力推进园区建设,同时要加强同省、市相关部门的协调。市级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大力支持,对园区建设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尽快加以解决。三要落实工作纪律。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体现的是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检验的是贯彻省市决策的态度和决心。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把园区建设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深里抓、往细里抓,不达目标决不罢休。要把新川创新科技园这样的重大项目作为培养干部、使用干部、考察干部的练兵场和检阅台,对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力褒奖,对推诿扯皮、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追责,以严明的纪律为园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市领导李昆学、朱志宏、刘超、黄建发、刘仆、苟正礼、黄平,市长助理韩春林出席座谈会。

来源:成都日报


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

+86 028 8532 2322

marketing@sscip.com.cn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和祥二街505号5G互联科创园E栋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