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上周日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市决定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11个行政区+高新区、天府新区!大会还首次披露了成都空间布局优化后的产业布局。未来,成都高新区将承担起“东进”“中优”的重任,努力夯实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而新川创新科技园也从南拓的主战场升级为中优的重点区域。
为此,新川创新科技园总规划师周宇量博士接受了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新闻专题组——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CDTV-1专题部的采访,采访视频在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CDTV-1和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CDTV-5和大会现场播出。
下面来听听周博士在采访中都说了些什么吧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新川创新科技园。
答:新川创新科技园是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个综合型城镇发展项目。创新、宜居、活力是新川园区的三个核心特色。新川创新科技园位于连接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的枢纽位置,拥有五区叠加的战略区位。高速、快速和四横四纵城市主干网、2条地铁,保障了园区绝佳的内外通达性。还有大型文化中心、1所综合医院、22所公立学校、8座社区综合体、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为市民提供国际标准的公共服务和步行可及的便捷生活。新川之心中央公园、沿中央公园辐射的蓝绿网络及串联的城市绿地、街心公园共同建构引人亲近的公共场所和新加坡式“园中之城”的城市景观。
问:园区目前入驻的重点产业项目有哪些?
答:到目前为止,新川已经引入28个产业项目,共吸引投资超过253.5亿,其中包括北大方正、OPPO、微芯生物、海思科等行业领先企业。园区也有3个住宅项目开建,包括深受市民喜爱的龙湖九里晴川项目,和即将开盘的北大资源和融创的项目。
问:园区将如何结合成都新的城市发展规划?
答: 在空间环境方面,新川博采众长,借鉴国际优秀园区成功经验,结合成都市的地理、文化、产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力图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在产业发展方面,新川重点吸引成都和高新区产业基础扎实的五大都市创新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密仪器、绿色环保、生产性服务业,并只引入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无污染企业构成部分。需要强调的是,新川没有工业与生产,我们不是一个工业园,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科技园。
新川全境均在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此片区的一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为高新技术,将要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开放窗口。自贸区的发展目标与新川的产业规划高度匹配。成都城市升级的目标、中优的决心以及自贸区的建立,都为成都的城市发展创造了振奋人心的时代机遇,也为新川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和政策优势。作为新川和四川合作的首个综合性城镇发展项目,新川必将推动成都产业升级,为成都市民带来更宜居的城市空间和更多元化的国际生活方式。
问:园区在规划设计上有什么特别的考量?
答:园区采用“6+X”式组团布局,形成7个相对独立又有机共融的混合功能组团,其中占据园区中心位置的“X”组团是占地约60万平方米的“新川之心”中央公园。概念设计出自英国的世界级景观事务所GA。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并将园区提升至“园中城”的整体城区格局。新川之心中央公园西区已经建成,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你们可以去看看,体味一下人性化的小尺度环境。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关于高新区都说了些什么呢?
成都中心城区扩大至“11+2”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在大会上要求,要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
要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
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
高新担起“东进”“中优”重任
要着眼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
大会印发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首次披露了成都空间布局优化后的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根据白皮书中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导则,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的产业布局分别是:
东进: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国际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支持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产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
南拓: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发展数字经济、生命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强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会展博览等城市功能;
西控:
坚持走绿色产业发展路线,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产业,重点支持文化创意、景观农业、休闲运动、康养旅游、绿色食品等产业;
北改:
重点聚焦开放型经济布局产业,重点支持国际商贸物流产业,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产业;
中优: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支持金融商务、总部办公、文化创意、现代医疗和都市休闲旅游等产业,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业楼宇和特色楼宇,促进承载天府文化的特色商贸、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支持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势产业
▲格罗方德Fab11一期二期厂房效果图,最终以实际建成为准
大会提出,要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效果图
大会要求,按照“十字方针”加快推进五大分区战略规划编制,特别是把实施“东进”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天府空港新城设计效果图
推进产业发展,成都高新要这样干
在昨日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高新区分会场上,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鹏表示,当前,高新区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政府要保持发展定力,企业要坚定投资信心,携手推进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发展顶层研究
成都高新区将结合本次产业大会精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和顶层设计,找准在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的坐标定位,加快制定专项产业发展规划。
● 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力争2020年加快打造70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加长”“拉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产业链。
● 加快培育1000亿级生物产业,打造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智慧健康4大产业集群。
● 超前布局新经济产业,围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细分领域打造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和建设
重大项目是产业的核心,要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
● 抓好专业队伍建设,组建“招培一体”的专业机构和团队,打造一支懂经济、懂产业、懂法律、懂政策、懂国际商务规则和精于项目谈判的“五懂一精”专业招商队伍。
● 瞄准行业领军企业,瞄准世界500强、行业前10强、知名企业家及优秀创新团队,量身定制“一对一”促进方案。
● 实施精准服务,围绕信息捕捉、对接洽谈、签约落地等关键环节,一把手全流程带头跑项目促项目、主动服务项目。
● 大力培育产业生态,实施强链、补链和扩链招商。大力引进行业龙头、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关联配套项目,推动建设产业联 盟,强化产业链配套协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坚持挂图作战,按图施工,加快包装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建成一批,签约项目加快开工一批,在谈项目加快签约一批,努力形成更多投资量、实物量和工作量。
全力做好企业服务
要紧贴企业需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企业“贴心人”、“勤务员”,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 抓紧完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围绕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趋势,梳理制定在西部乃至全国全球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分类制定专业化、特色化、精准化的产业政策,全覆盖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树立新开放观,依托自贸区政策,尽快完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市场准入与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订,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等加速聚集。
● 加强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高科技服务业,培育更多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加快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
● 打造一流产业发展生态。加快成立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和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经济发展的专门机构,最大限度把承接省市的权限向市场主体放权。
● 提升要素保障能力。不拘一格全球引才,全力确保配套设施先建设、生产要素先保障、产业人才先引进,为企业和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成都全新产业布局图在这里!【点击查看】
来源:CDTV-1
+86 028 8532 2322
marketing@sscip.com.cn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和祥二街505号5G互联科创园E栋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