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景乡党委书记 吴春喜
▲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刘希良
▲城市环境保护与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局长 王普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大命题下,如何承接“千年大计”的发展使命、用行动回应时代命题?成都高新区正加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经济发展,又事关民生福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观念,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成都高新区正加速夯实“天蓝水清”生态本底,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高新。
建设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综合施治打赢“蓝天保卫战”
环保城管局
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统揽,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成都高新区城市环境保护与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环保城管局”)局长王普德介绍,成都高新区环保城管局将强化使命担当,聚焦精准发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为成都高新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供“绿色支撑”。
记者了解到,为了筑牢“天蓝水清”的生态本底,环保城管局还推出一系列措施,整治城市扬尘,“散、乱、污”企业,工业废气,黑臭河道水污染等,推动全民参与环保建设。
绿化覆盖面达3430万平方米
绿色成为高新“城市名片”
锦城湖公园、大源中央公园、桂溪生态公园、肖家河和新川之心人工湿地、大源水系绿地链……在成都高新区,随处可见的绿色犹如一张鲜明的“城市名片”。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公园绿地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同时,通过推进道路附属绿地和街旁绿地建设,已形成天府大道、西芯大道等绿色生态街道,全区共计建成街旁绿地1700万平方米。
目前,成都高新区建成区绿地总面积30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3430万平方米。“在下阶段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打造良好环境,以环境吸引人,强化精细化管理,建设美丽高新。”王普德说。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激发绿色经济增长点
随着高新南区产业升级、高新西区绿色产业链打造,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淘汰东区“散、乱、污”企业,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推动发展清洁能源、环保节能产业,补齐生态短板,“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加快临江污水处理厂、中和污水处理厂二期、西区合作污水处理厂三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新东区17座污水处理站和再生水厂建设,实现东区污水处理新突破。”王普德表示。
为了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王普德告诉记者,环保城管局将积极协助相关部门推进国际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建设,整体推动成都高新区环保产业的升级壮大和绿色经济产业集群的尽快形成,促进成都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打好环保“组合拳”
筑牢“天蓝水清”生态本底
为了留住“高新蓝”,在修订《成都高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成都高新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方案》等文件基础上,环保城管局将继续重点加大工地扬尘治理力度,实施城市扬尘、工业废气、挥发性有机物、露天焚烧和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
同时,成都高新区将大力实施宜居水岸打造、黑臭河道治理、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全面推行成都高新区“5+1河长制”,到2020年,纳入市级考核的河道出境断面水质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区域内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0%。
此外,环保城管局将全面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切实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构建全民环境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污染防治属地责任,推动全民参与,积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在“绿”和“蓝”上下功夫
将园区打造成“巨型公园”
新川创新科技园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作为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个综合型城镇发展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正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刘希良表示,新川创新科技园坚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园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此,新川创新科技园一直以来都在“绿”“蓝”上下功夫,实施绿色建筑覆盖全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园区建成“巨型公园”,打造“城在园中”的生态示范城区。
本报记者 何汶蔚
摄影 郑毅
绿色建筑覆盖全园
完善“海绵城市”系统
“新川创新科技园从一开始定位就不是建一个单一型产业园区,而是要缔造一个产业、生态、人文高度融合的‘世界交融之城’。”刘希良介绍,为达到这一目标,一直以来新川创新科技园都在“绿”“蓝”这两个点上下功夫。“今年以来,新川创新科技园内道路绿化、河道绿带景观、绿色廊道全面铺开,新川中心中央公园西区、湿地公园等已基本建成。在园区建筑上,我们也实行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已开建2所小学也进行绿色建筑提升。”刘希良说。
同时,新川创新科技园则着重在水系生态系统上做文章。“我们在新川之心西区公园约9公顷的镜湖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水下生物自净化系统。”刘希良介绍,新川创新科技园完善了“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引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为从小培养孩子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理念,新川规划的22所学校中均规划了生态示范农场,进行包括太阳能、可再生材料、风能等生态环境科技展示,让小朋友从小耳濡目染,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并将这样的理念带回家中,影响家庭。
“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环节是人的意识、使用和生活方式。”在刘希良看来,教育和引导公众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步,“2017年,新川创新科技园与国家地理举办了公益跑活动,与四川省建筑科技协会合作举办了‘四川省第二届绿色建筑创意竞赛’,目的都是让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
推进产城一体
构建“城在园中”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生。以人为本、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符合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大趋势。”刘希良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产业方面,新川创新科技园将继续引入无生产、无污染的环保产业。“在造城过程中,新川总体规划是打造一个‘城在园中’的整体大格局,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活空间,鼓励创新的经济活动的开展。”
刘希良介绍,2018年,新川创新科技园24个公建项目将全面铺开,联点成网,形成完整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蓝”“绿”结合(水网系统与绿地系统),将园区建成“巨型公园”,打造生态示范城区。
抢抓“东进”机遇
构建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丹景乡
位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核心区域的成都高新区丹景乡丹景山,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目前,丹景乡正抓住“东进”契机,发挥生态优势,构建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未来,丹景乡的发展方向将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打造一个颐养研学的特色生态小镇,形成高端生态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
本报记者 李钰鼎
摄影 梁磊
找准区域定位
打造高端生态产业发展空间
丹景乡位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南大门”、空间发展战略中的“东进”区域。该区域是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国际门户、产业新城和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地理位置决定区域定位。丹景乡作为‘东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不再是为中心城区配套或普通的乡村旅游小镇,应该成为高端生态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中心城区、空港新城形成协调互补的产业链关系。”丹景乡党委书记吴春喜说。
根据丹景乡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现状发展情况,结合市场条件,规划确定丹景乡产业发展方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城市功能以颐养研学、颐养产业为主,彩林观光、佛文化体验、山地运动为辅。
依托良好生态本底
打造彩林山地景观
“东进”战略已按下快进键,丹景乡也将由乡镇逐步转变为城市核心地区演变。按照特色生态小镇发展思路,丹景乡将紧抓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建设契机,加快相关产业发展。
“丹景乡作为东区12个乡镇唯一一个龙泉山森林公园范围内的乡镇,绿化面积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0.5%,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吴春喜说。鉴于此,丹景乡将按照森林公园设计思路,乡域范围内采取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引入景观美学,打造彩林山地景观。
同时,丹景乡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兼顾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
建设国际颐养研学小镇
发展生态旅游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丹景乡将生态规划分区域、分地块谋划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推进国际颐养研学小镇、丹景山旅游景区、丹景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等,同时新建旅游观光环线路等。
记者了解到,属于该乡第三产业重点项目的国际颐养研学小镇将在丹景乡落成。该小镇建成后,游客可行观丹景红叶、坐看三岔日落、悦享空港美食、学研巴蜀颐养;而这里将形成以颐养研学、颐养产业、彩林观光、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国际颐养研学小镇。
来源:成都高新报/记者:李钰鼎/摄影:郑毅
+86 028 8532 2322
marketing@sscip.com.cn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和祥二街505号5G互联科创园E栋5楼